Linux和微软帝国的博弈

Linux和微软帝国的博弈

在GNU和GPL的框架下,Linux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以其为代表的自由软件和微软帝国代表的收费软件形成了两股强大的博弈的势力。相信这两股力量在相互的博弈中,会为IT行业和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往往一个思想火花的萌芽,最初并不是带有功利性质的,如果掺入了功利,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光闪。互联网造就了一个平台,让我们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所有的软件爱好者默默地编写,无私的相互交流,所有的想法融在一起,产生更大的力量。只要能想到的,慢慢都能够实现,但是这样松散的爱好者组织做出来的东西,毕竟不像专业的公司那样,充分的分析客户的需要,市场等等,整体有序的完成一项大的工程。所以这必然会形成一种博弈,当收费软件昂贵的时候,大家就会考虑自由软件,虽然粗糙,但是至少能够满足基本的使用,越昂贵,爱好者那种无私贡献的成就感就越会促使更多的人投入到其中。但是软件帝国慢慢的庞大,最终会渗入到国计民生的各个角落,**,银行,经济,生产。。。,所有这些对普通公众无法直接接触到的领域,软件爱好者是无法投入到其中的,这样的国计民生一定不能被某一个公司垄断,要形成多个公司之间的博弈才好,不过这方面不是本文要讨论的主题。
有计算机以来的初期,操作系统对硬件的要求促进了硬件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一个惯性,就是微软的操作系统做的越来越需要更大的资源,慢慢新出的系统就会淘汰一大批落后的电脑,而这些完全没有达到自然寿命就寿终正寝扔进回收站。IT发展到现在,是否还会按照这样的步调往下走?我们从Vista的不怎么受人欢迎应该能够感觉出一些端倪:如果微软还按以前的方式,携整个行业的规则制定者的身份之威继续这样走下去的话,最终只会慢慢的没落。
微软操作系统如果不放下其昂贵的身价,改变其收费模式,还是每台电脑都要一个昂贵的许可证的话,在电脑越来越普及,而且每个人可能不只用一台的今天,Linux只会越来越普及。存储芯片的容量不断增大,价钱越小,没有许可证使用的限制,其必然会固化在每一台电脑里,让我们满足最基本的应用。现在的技术已经完全可以做到主板上芯片固化Linux的程度,只是还没有厂家去做,不过我想这本就不是难事,厂商的电路设计和Linux开发人员配合起来,完全可以做到在主板功能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项可以启动固化的系统的功能。
让我们畅想一下未来的计算机的情形,人类文明进程的目标是什么?我想不外乎是让我们能更加看清这个世界,寻找世界本原的真理,科技的发展,融入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生活的能够更方便,交流的更加方便,能够去更远的疆域,更快的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但是所有这些,需要的最重要的支撑就是能源,但是在我们还无法去开发外空的资源的时候,有限的资源要支撑我们无法逆转的高科技,是多么的会越来越勉为其难,所以以后的发展必然是向越来越节省,有限的资源越来越合理的应用的情况下发展。
看看我们现在的电脑,是否能看出怎样的浪费?CPU需要大块的散热片,风扇散热,普通应用下不需要的扩展槽,不仅光盘,光驱也成了耗材,整个电脑都是用了几年就淘汰,电脑内部太多的可活动插槽,更多的中间环节,长时间运转吸入的灰尘,太多的不稳定性。
我想以后的电脑两条路,更紧凑的结构和更方便的扩展。里面没有风扇,插拔的扩展槽尽量的少,甚至可以没有,内存芯片以及固化基本系统的存储芯片都可以直接集成在主板上,一个小小的盒子,外面连上IO就可以启动固化的系统联网使用,放在大街两边的厅堂里。当然如果需要个人定制,更多的容量,扩展的话,自带个U盘样的东西,或从网络下载,或自带的扩展设备插在小盒子外面的高速接口就行。
对于工业,科研,需要更方便扩展的地方,初期也许需要沿着现在的路,后来也许慢慢的和上面的一样,从外部扩展。总之减少中间插拔环节,内部去掉多余的东西。这样的小盒子,没有损耗的附件,其使用寿命能达到其自然的芯片寿命,并非常的稳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f27b9d0100a6yg.html      
我觉得电脑里一堆的大散热片和风扇很搞笑 ... 太没必要了      
上文提到电脑硬件发展的两个方向—更紧凑的结构和更方便的扩展,对于软件来说,同样存在着这两个方向的问题。这两个方向存在博弈,但又是统一的,在同一个时代侧重点可能偏向某一个,但两个方向又可以同时发展。个人电脑初期,硬件性能的限制,程序员把重点放在优化代码的结构和执行效率上,也许当时留下来的程序到现在还是经典。我们从刚开始接触电脑,太多的应用需求,这本身快速的促进了硬件本身以及应用范围和功能的提升。后来人们重点放在了功能的扩展上,太多的需求,也许没有过多的精力去优化执行效率。电脑硬件发展到现在,性能已经完全能够满足人们平常的基本应用,如果微软还继续把操作系统往更加庞大,更加消耗资源的道路上走,只会慢慢的走向没落。

关于微软未来发展的方向,自然有其专家去考虑,我下面只想讨论一下GNU,GPL,以及Linux。DOS系统时代,在个人电脑还只局限在单用户、单任务的时候,Linux继承以前UNIX--超级计算机才用的操作系统的优点横空出世,那时候微软和其相比简直如萤火之光。不过那时候互联网还没现在这么普及,多用户,多任务对个人应用都勉为其难的微机太虚无缥缈。应用限制了Linux初期的发展,相反后来的Windows更直观,更方便的操作界面,让Linux实际处于在后面疲于追赶的地步。即使是这样,后来的网络普及,在后台服务领域,Linux依然占统治地位。

在GNU,GPL框架下,自由软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是我想还不够,松散的软件爱好者组织如果能拧成一个拳头,将会所向披靡。商用软件,对于天才的程序员来讲,其功能的实现是非常透明的,但是集那么多开发者的工作,太庞大,靠个人力量不可能做那么大的系统。如果能把爱好者组织起来,大家共同分工,协同做一个庞大的系统,是完全有可能的。实际上自由软件就有这样的组织结构,但我想如果能更大一些,更透明一些,像GNU,GPL公约一样,成为软件爱好者有迹可寻的规范,将有助于其发展。GNU,GPL仅仅是开源方面的规范,如果能有组织分工方面的就更好了。互联网这样的平台,让每个人分享他人的东西,同时又以他人能够分享自己的而让人欢喜。多少天才的程序员为之在上面默默不计酬劳的奉献十几年并且会奋斗一生。花钱去吃饭,毕竟不如自己做的饭好吃,如果自己做的饭能得到别人的赏识,那就更让人兴奋了,可惜我不会做饭,也就在网上空想一通,如果有用,就请捧捧场。      
楼主的原创吗?]
说得很好支持一下。      
以后的机器(主要是Desktop),可能就是芯片级别的,本身加上存储设备也就像U盘一样大。显示器倒是扔的哪都是,插上这种芯片显示出来的就是自己定制的,什么都是定制好的,包括了各种I/O,当然也包括网络扩展接口,不过可能以后的网络接口就是一种基本的I/O。
所以以后就有了一个大行业:私人信息系统定制,绝对的三产(服务性行业)。
其实现在已经有这方面的产品存在了,其中一种就叫做SOC(System On a Chip),还有大量的所谓智能化功能组件。

      
这个题目不禁让我想起在大学里接触计算机的时光。那还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虽然是非计算机专业,但是学校依然为我们开设了系统的计算机课程,fortran,c,pascal,汇编,操作系统,16位机的系统结构等等,可惜那时候我听起来就象是云里雾里,很遥远的东西,也许和那时候的上机条件有关,系里的机房机器很少,每个班都要分成好几个组,好几个年级都**着用,一个学期每个人也就几个晚上。那时候系里的机房还是286,dos下面,学习语言也就是摸摸,最基本的调调小程序,那时候做的最可耻的让自己印象深刻,别人不知道的一件事就是,有个晚上上机,老师给的作业是输入两个变量求乘积,用汇编语言实现,埃,汇编本来学的就不懂,折腾到快结束也搞不出来,只好用pascal写完编译后蒙混,最后编译成exe文件运行给老师看,那个忐忑不安阿,生怕看我的源程序重新编译执行,还好老师看看就过去了。上机有时候还安排去学校的计算中心,一个机房很多终端,网络启动进入系统登录,好像是netware,现在回想那时候就象做梦一样,模模糊糊的。后来知道Linux还是因为同宿舍的一个同学,让我景仰的计算机高手,直接用汇编语言写界面,做程序,记得写了个直接控制系统中断对硬盘操作的,启动系统后,所有往硬盘上的写操作都是假像,实际上都没有写入,看起来却搞进去了。跟着他去计算机系蹭过几次机,装的是Linux,他对命令熟的一塌糊涂,不知道他现在怎样了。
大学里学的东西都还给了老师,现在想了解底层是怎么工作的,还是要回看从前的操作系统,计算机系统结构这些大学的课本,想想真让人感叹唏嘘。这么多年,发觉自己什么都不懂,即使知道了底层是怎么回事,也没有缜密构思的精力去做些实事了。一切都是模模糊糊的印象,想让它变得清晰,需要太多的深入学习,可惜青春不再。也许很多人和我有类似的体会,不愿花精力深入底层,让人慢慢的眼高手低,到头来什么都做不成,只能在上面做点系统集成类的事情。那时候机器不好,上机条件不好等等所有都是借口,关键是自己,学东西总是囫囵的通过,大概知道怎么回事就完了,长时间积累就养成这样的毛病,埃。。。
废话太多,下面还是直接切入主题,谈谈Linux和开源在大学里的推行吧。
什么时候是我们的黄金时代?我们做学生的时代!
什么时候是我们黄金时代中的黄金时代?我们的大学时光!
怎样的学习能让我们学习的更好?无私的交流!
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是我个人的看法,不知道是否会有很多人认同,所以我认为开源在大学里有更好的土壤。
我们学习的动力来自以后会有用,我们做事情的动力很多也来自感觉到我们所作的有用。回想自己的经历,大学里的学习,做的事情,上机的作业等等当时觉得一点用都没有,以至每天懒懒散散,昏昏噩噩,荒废了好时光,过后再感叹唏嘘。
如果那时候我们的计算机老师熟悉Linux,熟悉开源,熟悉一些开源项目,在我们上机的时候,告诉我们所作的事情是在参加一项对别人有用的工作,即使阿,分配给我一个小小的函数让我去编,也许我都可以不吃不睡的早些做完,也许想着我这一部分是有用的,每天不经意的就会想起,不断的优化我的代码;也许分的太细,老师收集我们的代码整理会花太多的精力,但是可以分给我们一个学期的大作业,再不济,需要几个人共同才能完成的大作业,我们也会有太多的动力。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无私的交流,共同学习,我们做的事情有用,不管是对我们自己,老师,开源,也许阿对人类文明都有那么小小的推动。。。
上个世纪90年代初,Linux横空出世,就是大学里一个在校学生--Torvalds Linus,得到Minix源码后通过自己的修改,实现了在微机上的安装使用。上个世纪很多东西都是在大学里产生,BSD等等,所有这些开源的东西,可以让每个学生真实的接触到系统的底层,是最好的学习材料。而这些不仅仅是飘渺的楼阁,没有阻碍,我们可以随意的去修改,并且它能真正的有用。
Linux发展到现在,开源使其有更安全更稳定的核心,最强的商业操作系统都无法和它相比,在服务器领域占统治地位,在大学里推进是很容易的事情,并且大学里的很多大学生就在使用,如果一些开源工程能够更加透明一些,把需要做的工作更加明确的细化,让很多人都能够参与,有代码的模块和没有代码的模块能够一目了然,让人知道需要做什么,这些都需要开源的组织者去做,这些虽然要花功夫,但是一旦做成,就象是一个软件开发管理系统,不同的开源项目都可以复制,对要开源的项目本身都是很好的作用。
后台服务,网站的建设几乎大部分是Linux,即使是微软的系统,其通过网络需要的服务几乎都是Linux系统提供,而我们几乎不知不觉。web,ftp,email,blog,数据库等等,比较可恶的是,Linux系统提供的服务,有些竟然不支持Linux系统访问,比如CCTV,新浪等很多网站的视频直播,只能在IE下面看。
大学里需要的服务和学生相关的就更多了,每个学生入学都有个唯一的学号,大学的学号也许一个人一生都能记住,学生管理,课程选修,成绩统计,等等的后台服务Linux都可以做,就像很多网站的通行证一样,如果把每个学生唯一的标识,比如学号,做成一整套系统,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图书馆,食堂饭卡等等,也许还能加上每个人的空间,网上作业的提交,论文,毕业的简历,个人的展示。。。很多学校就有很多这样的系统,可惜的是各自独立。现在的硬件,储存容量那么大,一个学校这样的系统完全负担的起,一个学校流转的学生的人数,毕竟不能和商业网站相提并论,不需要昂贵的设备,庞大的开发,学校内部就可以整合开源的东西完成。也许我们毕业多年之后,再通过我们原来的学校访问自己的空间,能够看到自己的点点滴滴,看到那时的生活记录,做过的作业,煞费苦心写的程序,论文等等,都能让我们回忆起当时的经历,真好!      
不错,支持楼主!      
易用性肯定是MS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