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M+SCSI+REDHAT多次编译2.6.18 内核 并从该内核启动

VM+SCSI+REDHAT多次编译2.6.18 内核 并从该内核启动

作者: yaozhixing  发布日期: 2007-6-06    查看数:
68   出自:
http://www.linuxdiyf.com

兄弟我 虚拟机4.0下面 装fedora6 无法安装
下载新的虚拟机6.0本能够安装dedora6 可惜虚拟机过期
只好在虚拟机4.0下面自己编译2.6.18
目的:虚拟机4.0下面使用最新的2.6.18
2、下载2.6内核源码
下载地址:
http://www.kernel.org/pub/linux/kernel/v2.6/linux-2.6.18.tar.bz2

3、下载内核升级工具
(1)下载module-init-tools-3.2.tar.bz2
http://www.kernel.org/pub/linux/ ... t-tools-3.2.tar.bz2

(2)下载mkinitrd-4.1.18-2.i386.rpm
http://ayo.freshrpms.net/fedora/ ... d-4.1.18-2.i386.rpm

(3)下载lvm2-2.00.25-1.01.i386.rpm
http://ayo.freshrpms.net/fedora/ ... 00.25-1.01.i386.rpm

(4)下载device-mapper-1.00.19-2.i386.rpm
http://ayo.freshrpms.net/fedora/ ... -1.00.19-2.i386.rpm

4、删除旧的软件,方法如下
rpm ?e (旧的软件名,这里是软件名,不是软件包,如mkinitrd-4.1.18-2) --nodeps
接下来两步和上面相同,把旧的lvm和device-mapper删掉,
记住,这里要加——nodeps参数,不然是删不掉的[*浏览了很多的资料,发现都是没有提及这一步的,都说使用——nodeps强制安装就能够,可我装的时候却出现了错误,所以大家能够先省略这一步,先做第五步,出了问题再做一下第4步]
# cd /usr/src (进入到/usr/src目录下,假如已在/usr/src目录下,可不执行该命令)
# rm ?rf linux (删除linux文档夹。值得一提的是,假如内核先前从未编译过,则没有这个文档夹,此命令行可略过)
# tar jvxf linux-2.6.18.tar.bz2 (解压新内核)
# ln -s linux-2.6.18 linux (重新生成linux文档夹)
6、安装module-init-tools工具包
在/usr/src目录下,依次执行下列命令:
# tar jvxf module-init-tools-3.2.tar.bz2 (解压module-init-tools)
# cd module-init-tools-3.2 (由/usr/src目录进入module-init-tools目录下)
#./configure --prefix=/
# make moveold
# make all install
#./generate-modprobe.conf /etc/modprobe.conf
7、安装另外三个升级工具
回到/usr/src目录下,依次执行下列3个命令来安装另外三个升级工具:
# rpm -ivh --nodeps mkinitrd-4.1.18-2.i386.rpm (注意,这里一定要加入--nodeps参数,下同)
# rpm -ivh --nodeps lvm2-2.00.25-1.01.i386.rpm
# rpm -ivh --nodeps device-mapper-1.00.19-2.i386.rpm
假如不更新以上几个升级包,在后面编译内核时会提示以下错误:
mkinitrd failed
make[1]: *** [install] Error 1
make: *** [install] Error 2
(1)Loadable Module support选项中,一定要选上“Module unloading”和“Automatic kernel module loading”这两项;
  (2)Device Drivers--->Block Devices中一定要选上Loopback device support;
Device Drivers--->Multi-device support(RAID and LVM)”处要选上“device mapper support”;
Device Drivers--->Graphics support”, 一定要选上” Support for frame buffer devices”;
Device Drivers --->;USB support --->选上”USB Mass Storage support”(假如是在实环境中,想要更多USB支持,就全选吧。我的是在虚拟机中,用不着了)
Device Drivers --->; Network device support --->;Ethernet (10 or 100Mbit) --->; ; AMD PCnet32 PCI support
(3) File system--->(以下9个选项是关于ext2和ext3文档系统配置,全部选上)
Second extended fs support
Ext2 extended attributes
Ext2 POSIX Access Control Lists
Ext2 Security Labels
Ext3 journalling file system support
Ext3 extended attributes
Ext3 POSIX Access Control Lists
Ext3 Security Labels
JBB (ext3) debugging support
File system--->DOS/FAT/NT Filesystems --->选上“ NTFS file system support”;
File Systems --> Miscellaneous filesystems ---> Compressed ROM file system support (cramfs)
注意:
ext2和ext3文档系统配置很重要,也是必需的,假如对Ext3、Ext2文档的支持直接编译进内核,在您reboot时机器就会当掉,出现如下错误信息:
kernel panic : no init found ,try passing init = option to kernel.....
或是:
VFS:Cannot open root device "hdxy" or unknow-block(0,0)
Please append a correct "root=" boot option
kernel panic:VFS:Unable to mount root fs on unknown-block(0,0)
或是:
mount: error 19 mounting ext3
pivotroot: pivot_root(/sysroot,/sysroot/initrd) failed: 2
umount /initrd/proc fail: 2
Freeing unused kernel memory: 244k freed
Kernel panic ? not syncing: No init found. Try passing init = option to kernel
注意:make install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如下错误信息:
No module BusLogic found for kernel 2.4.12
mkinitrd failed
此问题一般只出现在SCSI硬盘+VMWARE+REDHAT架构中,因为BusLogic被编译进了内核而不是个module的形式(2.4内核的Buslogic模块即使静态编译进内核也不行)。解决方式是直接将能够BusLogic.o文档复制过去:
# cp /usr/src/linux-2.6.18/drivers/scsi/BusLogic.o /lib/modules/2.6.18/kernel/drivers/scsi
但是别忘记,复制过后再执行一下make install。
(假如make menuconfig时,把BusLogic模块选成M--Module模式--就不会出现这个提示。)
# make bzImage (注意大小写。这一步才真正编译内核)
内核编译成功后,会在/usr/src/linux/arch/i386/boot目录中生成一个新内核的映像文档bzImage。假如用make zImage编译,内核很大的话,系统会提示您使用make bzImage命令来编译,所以我直接用make bzImage来编译。
# make modules (编译可加载模块)
# make modules_install (安装可加载模块)
安装成功后,系统会在/lib/modules目录下生成一个2.6.18子目录,里面存放着新内核的任何可加载模块。
# make install (安装新内核)
注意:make install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如下错误信息:
No module BusLogic found for kernel 2.4.12
mkinitrd failed
此问题一般只出现在SCSI硬盘+VMWARE+REDHAT架构中,因为BusLogic被编译进了内核而不是个module的形式(2.4内核的Buslogic模块即使静态编译进内核也不行)。解决方式是直接将能够BusLogic.o文档复制过去:
# cp /usr/src/linux-2.6.18/drivers/scsi/BusLogic.o /lib/modules/2.6.18/kernel/drivers/scsi
但是别忘记,复制过后再执行一下make install。
(假如make menuconfig时,把BusLogic模块选成M--Module模式--就不会出现这个提示。)
到此 :您能够在/boot/grub/grub.con 发现内核自动添加了 选项
从新启动后 在grub 界面中 能够发现 存在2。6。18 这个项目
Linux内核升级全过程 手把手教你一次成功

=============================
时间:2007-01-08
作者:飘扬
首发:http://www.piaoyang.org/blog
Q Q: 47720194
邮箱:piaoyang168#163.com
=============================


序  言
由于开发环境需要在linux-2.6内核上进行,于是准备对我的虚拟机上的Linux系统升级。没想到这一弄就花了两天时间(反复装系统,辛苦啊~~),总算把Linux系统从2.4.20-8内核成功升级到了2.6.18内核。
网上虽然有很多介绍Linux内核升级的文章,不过要么过时,下载链接失效;要么表达不清,不知所云;更可气的是很多文章在转载过程中命令行都有错误。刚开始我就是在这些“攻略”的指点下来升级的,以致于浪费了很多时间。
现在,费尽周折,升级成功,心情很爽,趁性也来写个“升级攻略”吧!于是特意又在虚拟机上重新安装一个Linux系统,再来一次完美的升级,边升级边记录这些步骤,写成一篇Linux内核升级记实录(可不是回忆录啊!),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准备工作
首先说明,下面带#号的行都是要输入的命令行,且本文提到的所有命令行都在终端里输入。
启动Linux系统,并用根用户登录,进入终端模式下。


1、查看Linux内核版本
# uname -a
如果屏幕显示的是2.6.x,说明你的已经是2.6的内核,也用不着看下文了,该干什么干什么去吧!~~~如果显示的是2.4.x,那恭喜你,闯关通过,赶快进行下一步。


2、下载2.6内核源码
下载地址:http://www.kernel.org/pub/linux/kernel/v2.6/linux-2.6.18.tar.bz2


3、下载内核升级工具
(1)下载module-init-tools-3.2.tar.bz2
http://www.kernel.org/pub/linux/ ... t-tools-3.2.tar.bz2
(2)下载mkinitrd-4.1.18-2.i386.rpm
http://ayo.freshrpms.net/fedora/ ... d-4.1.18-2.i386.rpm
(3)下载lvm2-2.00.25-1.01.i386.rpm
http://ayo.freshrpms.net/fedora/ ... 00.25-1.01.i386.rpm
(4)下载device-mapper-1.00.19-2.i386.rpm
http://ayo.freshrpms.net/fedora/ ... -1.00.19-2.i386.rpm
(2.6.18内核和这4个升级工具我都有备份,如果以上下载地址失效,请到http://www.piaoyang.org/guestbook 留下你的邮箱,我给你发过去)


二、配置工作
好啦,2.6内核和4个升级工具都下载完了(少一个也不行,如果没有下载齐全,请不要尝试下面的步骤,升级是不会成功的),下面回到Linux系统中开始配置工作吧。


4、将下载好的内核源码包和4个升级工具都拷贝到/usr/src文件夹下。怎么拷贝就不用我教了吧~~~~不会拷贝的去撞墙吧!~~呵呵!


5、拷贝完毕,开始解压新内核,具体操作请依次执行以下命令:
# cd /usr/src  (进入到/usr/src目录下,如果已经在/usr/src目录下,可不执行该命令)
# rm –rf linux  (删除linux文件夹。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内核先前从未编译过,则没有这个文件夹,此命令行可略过)
# tar jvxf linux-2.6.18.tar.bz2  (解压新内核)
# ln -s linux-2.6.18 linux  (重新生成linux文件夹)


6、安装module-init-tools工具
在/usr/src目录下,依次执行下列命令:
# tar jvxf module-init-tools-3.2.tar.bz2  (解压module-init-tools)
# cd module-init-tools-3.2  (由/usr/src目录进入module-init-tools目录下)
#./configure --prefix=/
# make moveold
# make all install
#./generate-modprobe.conf /etc/modprobe.conf


7、安装另外三个升级工具
回到/usr/src目录下,依次执行下列3个命令来安装另外三个升级工具:
# rpm -ivh --nodeps mkinitrd-4.1.18-2.i386.rpm  (注意,这里一定要加入--nodeps参数,下同)
# rpm -ivh --nodeps lvm2-2.00.25-1.01.i386.rpm
# rpm -ivh --nodeps device-mapper-1.00.19-2.i386.rpm
如果不更新以上几个升级包,在后面编译内核时会提示以下错误:
      mkinitrd failed
      make[1]: *** [install] Error 1
      make: *** [install] Error 2


8、配置内核选项。有点繁琐,~~希望一次成功哦~~。
# cd linux-2.6.18  (进入到/usr/src/linux-2.6.18目录下)
# make mrproper  (该命令可确保源代码目录下没有不正确的.o文件)
# make menuconfig (配置内核各选项)
此时会出现一个图形界面,列出了所有的内核配置选项,有的选项下还有子选项,你可以用方向键来选择,用Y键来确定。经过我多次试验,大多数选项默认就行,以下几个选项必须选择(请认真核对下面每一个选项,否则编译很有可能前功尽弃):
(1)Loadable Module support选项中,选上“Module unloading”和“Automatic kernel module loading”这两项;
(2)Device Drivers--->Block Devices中选上“Loopback device support”;
     Device Drivers--->Multi-device support(RAID and LVM)处要选上“device mapper  support”;
     Device Drivers--->Graphics support,一定要选上“ Support for frame buffer devices”;
     Device Drivers  --->USB support  --->选上“USB Mass Storage support”(如果是在实环境中,想要更多USB支持,就全选吧。我的是在虚拟机中,用不着了)
     Device Drivers  --->;Network device support  --->Ethernet (10 or 100Mbit)  ---><*>  AMD PCnet32 PCI support
(3)File system--->(以下9个选项是关于ext2和ext3文件系统配置,全部选上)
           Second extended fs support
           Ext2 extended attributes
           Ext2 POSIX Access Control Lists
           Ext2 Security Labels
           Ext3 journalling file system support
           Ext3 extended attributes
           Ext3 POSIX Access Control Lists
           Ext3 Security Labels
           JBB (ext3) debugging support
     File system--->DOS/FAT/NT Filesystems  --->选上“NTFS file system support”;
注意:
       ext2和ext3文件系统配置很重要,也是必需的,如果对Ext3、Ext2文件的支持直接编译进内核,在你reboot时机器就会当掉,出现如下错误信息:
          kernel panic : no init found ,try passing init = option to kernel.....
或者是:
          VFS:Cannot open root device "hdxy" or unknow-block(0,0)
          Please append a correct "root=" boot option
          kernel panic:VFS:Unable to mount root fs on unknown-block(0,0)
或者是:
          mount: error 19 mounting ext3
          pivotroot: pivot_root(/sysroot,/sysroot/initrd) failed: 2
          umount /initrd/proc fail: 2
          Freeing unused kernel memory: 244k freed
          Kernel panic – not syncing: No init found. Try passing init = option to kernel
(我的机器就是在重启之后出现第三种错误,进不去系统,郁闷死,只好重装了~~~如果依照本文做完所有步骤,当你重启Linux系统后,若不幸进不去2.6.18内核,你会发现你的出错信息就是上面三种了~~~哈!)
(4)如果你在vmware下编译内核,硬盘用的是scsi的,以下三个选项必选:
     Device Drivers ---><*>SCSI device support  (此项不选的话,下面两项就选择不上)
     Device Drivers ---><*>SCSI device support ---><*>SCSI disk support
     Device Drivers---><8>SCSI device support--->SCSI low-level drivers---><*>; BusLogic SCSI support


三、编译工作
OK,繁杂的配置工作完成了,至此,编译前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


9、开始编译啦……
在/usr/src/linux-2.6.18目录下,执行以下命令即可编译。编译需要一段时间,给自己倒杯茶耐心等候吧!
# make dep  (建立编译时所需的从属文件。注意:如果内核从未编译过,此步可跳过)
# make clean  (清除内核编译的目标文件。注意:如果内核从未编译过,此步可跳过)
# make bzImage  (注意大小写。这一步才是真正编译内核)
    内核编译成功后,会在/usr/src/linux/arch/i386/boot目录中生成一个新内核的映像文件bzImage。如果用make  zImage编译,内核很大的话,系统会提示你使用make   bzImage命令来编译,所以我直接用make bzImage来编译。
# make modules  (编译可加载模块)
# make modules_install  (安装可加载模块)
  安装成功后,系统会在/lib/modules目录下生成一个2.6.18子目录,里面存放着新内核的所有可加载模块。
# make install  (安装新内核)
注意:
        make install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如下错误信息:
        No module BusLogic found for kernel 2.4.12
        mkinitrd failed
此问题一般只出现在SCSI硬盘+VMWARE+REDHAT架构中,因为BusLogic被编译进了内核而不是一个module的形式(2.4内核的Buslogic模块即使静态编译进内核也不行)。解决方式是直接将BusLogic.o文件复制过去:
# cp /usr/src/linux-2.6.18/drivers/scsi/BusLogic.o  /lib/modules/2.6.18/kernel/drivers/scsi
不过别忘记,复制过后再执行一下make install。这一步若卡住了,下面的都无法进行,如果看本文档还是没有解决问题,就来我的网上留言本求助吧,进http://www.piaoyang.org ,点“留言本”即可,我会及时看到你的求助信息的。


四、启动新内核
10、将新内核和System.map文件拷贝到/boot目录下,依次执行以下命令:     
# cp  /usr/src/linux-2.6.18/arch/i386/boot/bzImage   /boot/vmlinuz-2.6.18     
# cp  /usr/src/linux-2.6.18/System.map   /boot/System.map-2.6.18     
# cd  /boot  (进入boot目录)
# rm –rf  System.map  (删除原来的连接)     
# ln –s System.map-2.6.18  System.map   (重新建立连接)     


11、修改Grub启动管理器
如果没有错误的话, 下面开始修改grub配置文件(不要告诉我你用的lilo)
在/boot目录下,执行以下命令:
# new-kernel-pkg --mkinitrd --depmod --install 2.6.18 (这时候你的/boot下会生成一个initrd-2.4.18.img,并且你的grub.conf文件也作了相应更改)
# df  (查看根目录在那个分区,下一步要用到。注意,这里根分区不时boot的那个50M的分区,而一般是你最大的那个分区,也就是“/”,千万不要搞错哦。我的为 /dev/hda2)
# vi /grub/grub.conf  
进入grub.conf文件,找到如下信息:
default=1
timeout=10
splashimage=(hd0,0)/grub/splash.xpm.gz
title Red Hat Linux (2.6.18)
        root (hd0,0)
        kernel /vmlinuz-2.6.18 ro root= LABEL=/
        initrd /initrd-2.6.18.img
做两处修改:
(1) 将default=1改为default=0(不改的话也可以,只不过重启之后会默认进入2.4内核)
(2) 将kernel行的“LABEL=/”换成根目录所在的分区(上一步查看的就是)
此步很重要,修改错误将可能导致进不去系统,我把我修改后的grub.conf文件列出来,不明之处,可以对照修改:
default=0
timeout=10
splashimage=(hd0,0)/grub/splash.xpm.gz
title Red Hat Linux (2.6.18)
        root (hd0,0)
        kernel /vmlinuz-2.6.18 ro root=/dev/hda2
        initrd /initrd-2.6.18.img
title Red Hat Linux (2.4.20-8)
        root (hd0,0)
        kernel /vmlinuz-2.4.20-8 ro root=LABEL=/
        initrd /initrd-2.4.20-8.img


12,OK,大功告成!赶快重启,看看升级后的2.6内核吧~~~~
路过
解决All of your loopback devices are in use的问题
只要 insmod /lib/modules/kernelversion/kernel/drivers/block/loop.[ko,o]即可
原因在于loopback设备没有编译到kernel里
经过一番周折终于安装成功了,不敢独享,帮其中遇到问题后搜集的帖子都集中到这里,我把原帖地址都放在这里,详细的自己去看吧。以便大家参阅。愿小鸟早日腾飞!!
其中最需要注意的是配置文件系统和制作iniittrd文件,我在这拐了很多弯。

第二篇帖子中“ext2和ext3文件系统配置很重要,也是必需的,如果对Ext3、Ext2文件的支持直接编译进内核,在你reboot时机器就会当掉”这句话有问题,
应该是ext2和ext3文件系统配置很重要,也是必需的,如果对Ext3、Ext2文件的不支持直接编译进内核,在你reboot时机器就会当掉”
所以把这些都选上“y”,而且只能选“y”。

I'm getting a kernel panic
on mounting the root filesystem. Here are the boot messages:

...
Mounting /proc
(all the LVM stuff gets activated successfully - / is not under LVM
BTW)
Mounting root filesystem
kjournald starting. Commit interval 5 seconds
EXT3-fs: mounted filesystem with ordered data mode.
pivotroot: pivot_root(/sysroot,/sysroot/initrd) failed: 2
umount /initrd/proc failed: 2
Freeing unused kernel memory: 212K freed
Kernel panic: No init found. Try passing init= option to kernel。

re>Some followup. I was believing that perhaps the / ext3 journal might
have been corrupted somehow so I removed the journal, changed the entry
in /etc/fstab to ext2, crossed my fingers and rebooted but no luck -
same errors. The odd thing is that the messages still showed it as
trying to mount / as ext3. Isn't /etc/fstab controlling here? So I
went back to rescue mode and used tune2fs to reinstall the journal and
changed /etc/fstab back to ext3. I just can't see what this problem is
with mounting root. In rescue mode the / partition is just fine and it
gets mounted as ext3 under /mnt/sysimage. I can access all the files
on it so it seems strange that it won't mount during the regular boot.
Anyone seen this before?

re> OK, here's what finally worked for me. I rebuilt initrd in rescue
mode chrooted into the /mnt/sysimage. Specifically, once in chroot, cd
to /boot and move the current initrd file out of the way and then
mkinitrd -v -f initrd-KERNEL-VERSION KERNEL-VERSION. Substitute your
kernel version in the last command. I rebooted and the system came up
without error. So far it seems to be ok.

re>Minor correction to mkinitrd command:
mkinitrd -v -f initrd-KERNEL-VERSION.img KERNEL-VERSION


用Grub引导,在开机时候,按e进入编辑模式,然后输入:mkinitrd -v -f initrd-KERNEL-VERSION.img KERNEL-VERSION


这个也发在这里吧,如果制作initrd有问题时试试这个。
内核重编译对很多Linux爱好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笔者认为,很多Linux用户对内核通常有一种误解,他们认为普通用户是不能调整内核的。其实,就实际情况而言,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内核重编译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复杂性的,同时也是易失败的配置工作。


如果大家留意那些比较权威的Linux参考工具书的话,就会发现很多原版书籍都把内核重编译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章节进行介绍。本文将要向读者介绍的并不是如何去一步步的对Linux内核进行重编译,而是收集整理了几个在Linux内核重编译中最常见的故障及其解决方法,如果您在编译内核过程中遇到了类似的故障,那么本文将会对您有所帮助。


Linux内核重编译常见故障介绍


在介绍Linux内核重编译常见故障前,假设我们已经按照参考工具书上的步骤对Linux内核进行了相应的配置。


Linux内核重编译通常包括了许多步骤。如果“幸运”的话,Linux内核重编译是可以一次性编译成功的。如果在编译完成后,启动计算机或者内核的时候系统有错误信息的提示,那么最有可能出现的是以下5个:1.内核不能启动;2.异常I/O错误;3.内核反映缓慢;4.内核不能正确编译;5.系统重复启动。


故障分析及其解决方法


内核不能启动



当我们重新创建Linux内核时,主要是选择用户需要或不需要在系统中使用的设备及服务。从2.0版内核开始,Linux引入了一个全新的设计特征到内核中并提供了折中方案:组件可以动态的、随时的调入和调出内核。例如我们在修改/etc/lilo.conf之后都要重新启动系统,如果你的内核不能启动,并且在屏幕上看到了下面的信息:


Warning: unable to open an initial console Kernel panic: no init found. Try passing init= option to kernel




这个错误最大的可能就是我们没有正确的给/etc/lilo.conf 中的“root=”提供参数。例如,在一个Linux系统中有root=dev/hdc5这样的配置方式,那么这是错误的,正确的应该是root=/dev/hdc5,不要小看只是多了一个 “/”,这是给root提供的重要参数。没有“/”则Linux内核无法确认root到底该从哪里启动。很多朋友往往忽略了这个小细节而造成内核引导失败。下面给出/etc/lilo.conf的一个正确的配置清单,仅供参考。


/etc/lilo.conf示例
―――――――――――
boot=/dev/hdc5
map=/boot/map
prompt
timeout=50
image=/boot/vmlinuz-2.2.2-1
label=Linux
root=/dev/hdc5
inirtd=/boot/initrd-2.2.2-1.img
read-only

other=/dev/hda1
label=dos
table=/dev/hda



异常I/O错误



如果您重新创建了一个Linux内核,并且能正确启动,但在使用新内核过程中,系统经常出现崩溃、死机等异常现象。那么很可能是I/O出现了问题。I/O异常除了使得系统频繁出现莫名其妙的故障之外,更重要的是会使Linux内核降级,导致整个系统系能严重下降。


究其异常I/O错误的原因,是用户在编译Linux内核结束的时候没有执行“make dep clean”这一步骤。一般来说,我们在保存Kernel configuration选项中的“menuconfig”或“xconfig”时并不包含“make dep clean”这个步骤。因此,这里建议用户在保存配置后的Kernel configuration选项时注意确认是否已经进行了“make dep clean”这一步。


内核反映缓慢



目前很多计算机都采用了高速的CPU和大容量内存。可有时候在创建新内核后系统显得比没有配置内核之前的反映速度慢得多。出现这个情况,很可能是用户在修改Kernel configuration options的时候,在“menuconfig”或者“xconfig”选择了过多的选项。这样不仅使得计算机在编译新内核的时候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也使得系统在工作的时候占用了太多的内存。由于很多内存都是被无用的选项所占用,这就导致了系统运行的缓慢。解决方法很简单,尽量选择我们需要的选项,那些无用的,太过于复杂的选项就无需去修改了,有时候使用默认的参数效果会显得更好。


内核不能编译



当用户输入“make bzImage modules”并按下输入键的时候,出现了内核不能编译或者其他的奇怪现象。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重新启动系统,然后使用“rpm -e”命令移除Kernel configuration tools这个内核配置工具。接着再重新安装这个工具(请使用“rpm -I”或“rpm -Uvh”命令来安装),如果能正确安装,那么问题就简单多了,此时再重新配置内核和再编译应该就能成功。如果还是不能编译内核,请检查硬件设备是不是有问题。


系统重复启动



出现这种情况,十有八九是因为在对内核做完修改之后忘记使用LILO来注册新的映象到启动加载程序。LILO需要内核的扇区位置,因此即使是拷贝映象也会将其迁移到新的扇区中,这将使得LILO存储的老指针挂在一个深渊上。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从软驱启动并运行LILO命令,或使用挽救磁盘启动并安装启动分区到“/mnt”,同时使用如下命令:lilo -r /mnt。 内核重编译对很多Linux爱好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笔者认为,很多Linux用户对内核通常有一种误解,他们认为普通用户是不能调整内核的。其实,就实际情况而言,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内核重编译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复杂性的,同时也是易失败的配置工作。


如果大家留意那些比较权威的Linux参考工具书的话,就会发现很多原版书籍都把内核重编译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章节进行介绍。本文将要向读者介绍的并不是如何去一步步的对Linux内核进行重编译,而是收集整理了几个在Linux内核重编译中最常见的故障及其解决方法,如果您在编译内核过程中遇到了类似的故障,那么本文将会对您有所帮助。


Linux内核重编译常见故障介绍


在介绍Linux内核重编译常见故障前,假设我们已经按照参考工具书上的步骤对Linux内核进行了相应的配置。


Linux内核重编译通常包括了许多步骤。如果“幸运”的话,Linux内核重编译是可以一次性编译成功的。如果在编译完成后,启动计算机或者内核的时候系统有错误信息的提示,那么最有可能出现的是以下5个:1.内核不能启动;2.异常I/O错误;3.内核反映缓慢;4.内核不能正确编译;5.系统重复启动。


故障分析及其解决方法


内核不能启动



当我们重新创建Linux内核时,主要是选择用户需要或不需要在系统中使用的设备及服务。从2.0版内核开始,Linux引入了一个全新的设计特征到内核中并提供了折中方案:组件可以动态的、随时的调入和调出内核。例如我们在修改/etc/lilo.conf之后都要重新启动系统,如果你的内核不能启动,并且在屏幕上看到了下面的信息:


Warning: unable to open an initial console Kernel panic: no init found. Try passing init= option to kernel




这个错误最大的可能就是我们没有正确的给/etc/lilo.conf 中的“root=”提供参数。例如,在一个Linux系统中有root=dev/hdc5这样的配置方式,那么这是错误的,正确的应该是root=/dev/hdc5,不要小看只是多了一个 “/”,这是给root提供的重要参数。没有“/”则Linux内核无法确认root到底该从哪里启动。很多朋友往往忽略了这个小细节而造成内核引导失败。下面给出/etc/lilo.conf的一个正确的配置清单,仅供参考。


/etc/lilo.conf示例
―――――――――――
boot=/dev/hdc5
map=/boot/map
prompt
timeout=50
image=/boot/vmlinuz-2.2.2-1
label=Linux
root=/dev/hdc5
inirtd=/boot/initrd-2.2.2-1.img
read-only

other=/dev/hda1
label=dos
table=/dev/hda



异常I/O错误



如果您重新创建了一个Linux内核,并且能正确启动,但在使用新内核过程中,系统经常出现崩溃、死机等异常现象。那么很可能是I/O出现了问题。I/O异常除了使得系统频繁出现莫名其妙的故障之外,更重要的是会使Linux内核降级,导致整个系统系能严重下降。


究其异常I/O错误的原因,是用户在编译Linux内核结束的时候没有执行“make dep clean”这一步骤。一般来说,我们在保存Kernel configuration选项中的“menuconfig”或“xconfig”时并不包含“make dep clean”这个步骤。因此,这里建议用户在保存配置后的Kernel configuration选项时注意确认是否已经进行了“make dep clean”这一步。


内核反映缓慢



目前很多计算机都采用了高速的CPU和大容量内存。可有时候在创建新内核后系统显得比没有配置内核之前的反映速度慢得多。出现这个情况,很可能是用户在修改Kernel configuration options的时候,在“menuconfig”或者“xconfig”选择了过多的选项。这样不仅使得计算机在编译新内核的时候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也使得系统在工作的时候占用了太多的内存。由于很多内存都是被无用的选项所占用,这就导致了系统运行的缓慢。解决方法很简单,尽量选择我们需要的选项,那些无用的,太过于复杂的选项就无需去修改了,有时候使用默认的参数效果会显得更好。


内核不能编译



当用户输入“make bzImage modules”并按下输入键的时候,出现了内核不能编译或者其他的奇怪现象。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重新启动系统,然后使用“rpm -e”命令移除Kernel configuration tools这个内核配置工具。接着再重新安装这个工具(请使用“rpm -I”或“rpm -Uvh”命令来安装),如果能正确安装,那么问题就简单多了,此时再重新配置内核和再编译应该就能成功。如果还是不能编译内核,请检查硬件设备是不是有问题。


系统重复启动



出现这种情况,十有八九是因为在对内核做完修改之后忘记使用LILO来注册新的映象到启动加载程序。LILO需要内核的扇区位置,因此即使是拷贝映象也会将其迁移到新的扇区中,这将使得LILO存储的老指针挂在一个深渊上。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从软驱启动并运行LILO命令,或使用挽救磁盘启动并安装启动分区到“/mnt”,同时使用如下命令:lilo -r /mnt。

http://www.7880.com/Info/Article-9527980.html